|
樓主 |
發表於 2015-5-4 18:04:26
|
顯示全部樓層
何謂娑婆世界?
+ h+ x0 `) O3 y# ^. ~6 g
% ~. A" ?2 r0 I; f% s 先解釋佛法中所謂的「世界」。
% C( d# u5 g" R: z" D7 |5 g 世界,梵語為Loka,世為遷流之義,謂過現未時的遷行;界為具東西上下方位的界畔,即有情依止之處所。亦作世間講。# a# V! i* M: q( y
世界分為有情世間和器世間。有情世間,名為正報,是由業因所感的正果,指有情──有情識的眾生──的肉體和精神而研;器世間,又名依報,為有情所依,是指山河大地,衣服飲食的總稱而言。; z1 R/ E" w* F" A9 I7 x1 P
有情世間有六道眾生,六道是指地獄,惡鬼,畜生,人,阿修羅,天道;六道眾生生存於欲,色,無色三界中。
, c0 Q7 L# Z3 ^* A' R* | 所謂欲界,是此界眾生有睡眠,飲食,男女欲,故名欲界;色界則無此三欲,惟有殊勝的形色;無色界無三欲,無形色,只有精神存在。
) @* R8 K/ P% ]. I- T' y% y8 K$ h: b; Z( W: B
佛經上說,三界以須彌山為中心,總名一須彌界。這樣的須彌界並非一個,而是遍存於虛空,須彌山在大海中,四面有四大部洲:東毘提訶,西瞿陀尼,北拘羅,和南閻浮提,以我們的世界來說,我們住在南閻浮提洲,此四洲亦在海中,各洲的周圍又有許多小島,此之外有七重海,七重山,一層層圍繞,最外有一鐵圍山,為一世界(橫)的邊界;須彌山的中間,四方有四岳,即四天王眾天的住所,山頂,帝釋天與四方各八輔丞共治,所以名為忉利──三十三天,再往上,有夜摩天,兜率天,他化天,他化自在天,此六天合稱欲界六天,他化自在天有魔宮,為魔所居處,以上即達到色界的梵天,分初禪,二禪..四禪,若破魔得解脫,即住此梵天,神格的大梵天,即稱一切世界主,造物主,因世界形成時,由他先開始;每個禪天各有三天,四禪之上還有無想天,及佛教聖者所居之五不還天,這十八天為色界,最高者稱色究竟天。四禪為佛陀時代常修禪定之處,所以禪定的種種功德都在第四禪中,又依唯識的定果,立四無色界,即先觀物境空,名空無邊處,次觀但唯有識,名識無邊處,在觀識也不可得,名無所有處,這三者類似唯識的相似證得三性,進一步,無所有性也遣離了,到達非有想非無想處;這無色界是個人的,而且沒有物質的。
, w* F0 _, e/ B% E. U! S9 P& t 從四洲到梵天,名一小世界,集一千個這樣的小世界,上有二禪統轄名小千世界;集一千個小千世界,名中千世界,上有三禪統攝;一千個中千世界,名大千世界,上有四禪統攝,這一層層三千個大千世界,稱三千大千世界。這樣的世界存在於虛空中有無量數個。2 {0 h" B6 H* K6 m1 m# z
世界,在空間上說,虛空無盡,在時間上說,溯之無始,追之無終;在因果法則上說,一說因前復有因,果後復有果,因果無始終,時間亦無始終;另一方面,有生即有滅,有成即有壞,因此有成住壞空四個時期,不斷循環連續,無始無終。成劫是世界組成期,住劫是有情安住期,壞劫是漸趨破壞期,空期是完全崩潰期,如是再成,週而復始。
( j' [$ P3 N, z2 Q# T
# l' u; L# ] [0 m+ c H) N 劫為梵語Kapa,譯為長時,世界成住壞空為一大劫,分成住壞空等四中劫,每一中劫有二十小劫,一小劫的時間,從人壽最高數──八萬四千──每百年減一歲,減到人最低壽──十歲──再由此每百年增一歲,增至最高數。$ V0 k2 {2 H% Y; c# m
這無邊際的空間,無始終的時間,無量數的眾生,依因果法而生而有,而變而滅,就是佛法所說的世界。% U% N( U7 \3 f* ]$ M& H d9 H
三千大千世界總稱之為「娑婆世界」。娑婆,又作沙訶,梵語Saha ,譯曰忍土,能忍也,此界眾生安忍於三界,安於十惡(1殺害、2偷盜、3邪淫、4妄語、5兩舌、6惡口、7綺語、8貪、9瞋、10癡)忍受三毒,及諸煩惱,而不肯出離,故名為忍。又菩薩行利樂時,堪受諸苦惱之義,表其無畏與慈悲。故又作「苦樂」此界眾生有貪嗔癡等煩惱之過,人的一生都是在苦與樂之中,交替不斷,眾生忍之,故名,為一佛攝化之境。所謂娑婆國土為三惡五趣雜會之所。 z6 T# W% A( ^; r' c5 \
: a. g* t8 {& a; K* J: h$ L+ x* K
: c( a2 V% ?9 S0 `7 Q v 故,我詩中苦渡的娑婆世界,狹義的說,就是指我們所在的這個苦難的世界。而這苦難世界,也便是永遠存在缺憾而不得完美的世界。佛經稱為五濁惡世。所謂五濁即是劫濁、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、命濁。
. m8 e5 [) B; M$ [" H ]
% e5 @. d5 d, g# b2 m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6 s; _0 C) j8 z N9 h8 K! z* U$ ]% A
附註:五濁
3 O7 E3 `( W9 \! J" Q4 C3 a3 r3 ]( a) P" g6 i) p
一、劫濁:
( p0 H6 i6 j' W- B$ c0 L3 E9 |- c9 Z人壽本為八萬四千歲,後因德薄,而壽亦每百年遞減一歲,減至二萬歲時,即步入劫濁。可知人壽自二萬歲至十歲之間,再由十歲至二萬歲之間,皆是劫濁時代。劫本是時間之名,原無所謂清濁,而造成「濁」的,即是人的煩惱,故劫濁無體,因後四濁而構成為「濁」的根源。 u I4 t$ N. O( E( s8 N8 F
6 J8 P3 }7 L* a8 R- d二、見濁:( `9 R+ z& h# N
見即眾生的見惑,因見解不正,迷惑惡見,故稱見惑。即身見、邊見,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之五類惡見。名為五利使,皆屬見濁範圍。
; h2 L& F/ K$ L8 g8 n& B5 Y. T! z e& W3 I
三、煩惱濁:1 J0 m( V% j w3 ^( C5 N
即六根對六塵,所生起的貪、瞋,癡、慢、疑、五種思惑,亦名五鈍使,即是煩惱濁。. N+ @4 H3 E+ ?' _8 z' a
( p1 |& B4 u" M0 G4 c X$ ^四、眾生濁:( K1 X" p' p7 e
因見濁和煩惱濁的結果,使眾生的福報漸衰苦報增重,變為心鈍體弱,多逢災禍,名眾生濁。
% }8 Z( P l; \) Z" B7 Q7 t! \3 ^9 d; b
五、命濁:: g/ [1 \1 k3 C2 r; w
眾生因煩惱叢集,心身交瘁,因之壽命縮短,其間老病侵乘,生滅變幻,一旦無常,便成異物,名為命濁。. @( G+ L/ I" S5 X5 f
|
|